中美貿協「袋住先」 全球經貿大洗牌

香港 經濟日報 報章 評論版 2020/01/18

中美簽署了首階段貿易協議,緩和了因貿易戰而變得愈來愈緊張的關係,但大矛盾看似有所緩解,各種小矛盾又浮現,兩國關係樹欲靜而風不息。

中美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,特朗普又即出招說,第二階段談判隨即展開,但中國副總理劉鶴則唱反調,表明先實施好第一階段,證明中美可以合作,匆忙開啟第二階段並不明智。

華付2千億美元 換喘息機會?

中美之所以是簽署首階段協議,而非一步到位簽署全面協議,就是一個妥協的產物。中美除了首階段協議的內容外,其他的重要問題,都無法達成共識,特朗普為了可「袋住先」,取得中國未來兩年2,000億(美元,下同)巨額採購大單,為他年底總統大選造勢,爭取美國農民、商家支持,才不得不達成首階段協議,在中美貿易戰給予中國一個喘息機會。

中國為取得這個休戰協議,既要付出2,000億美元購買美國貨,還要忍受特朗普過去兩年向中國輸美的2500億貨品加徵的25%關稅、1200億加徵的7.5%關稅,不利中國出口,亦令外資持續將生產綫移往東南亞,為中國經濟加添重壓。

至於要留待第二階段商討的爭拗,包括知識產權保障、技術轉讓、政府補貼等,不少在首階段協議中都有觸及,為求有首階段協議,中美只空泛地達成一些原則共識,美方想借此壓制中國發展的目的未遂。

特朗普扶助美企 只許州官放火

美國希望啟動第二階段談判再施壓,但這些爭拗分歧在於干涉中國政策、侵犯中國主權,例如在知識產權問題上,美方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可以監察中國政府及企業的機制,以防止中國盜竊美國知識產權,中方對此曾提出反建議,要相互平等,中方亦可同樣機制監督美方政府及企業,當然美國不會同意,這樣的分歧再多談亦不會達成共識。

此外,美國也希望明確規定中國不能迫使外國企業轉讓技術、要求中國停止補貼企業等,但美國企業就經常透過收購外國公司取得外國技術,另美國政府為吸引美企回流美國設廠,便提供各種優惠,特朗普亦表明要扶助5G企業。美國州官放火,卻不許中國百姓點燈,皆因美國最終目的就是要借政治硬實力,打擊中國經濟崛起,令中國無法威脅美國。因此對於第二階段談判,中方並不樂於奉陪。

特朗普要啟動第二階段談判,另一目的是抗衡民主黨的攻擊。對於中美貿易協議,民主黨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(Nancy Pelosi)直斥特朗普的中國戰略「失敗」,給美國農業造成破壞,並干擾了美國經濟;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(Chuck Schumer)就指摘特朗普表現太弱,向北京發出的訊號是可向美國施予高壓。

特第二階段談判 為抗衡民主黨

民主黨狠批中美貿易協議,皆因今年是大選年,民主黨不會讓特朗普得分,而且民主黨的貿易政策更傾向保護主義,特朗普在貿易問題對中國狠,民主黨只會比特朗普更狠。可以預期,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未來必然更大聲指斥特朗普對中國軟弱,特朗普為免失分、為取悅選民,需要再借中國「人頭」一用,與民主黨鬥惡,現在催動中美第二階段談判,埋下伏綫可讓他日後指摘中國敷衍美國,甚至若選情吃緊,還可不惜違反中美協議向中國再揮動關稅大刀。

中美貿易協議令美國在貿易談判桌上雖緩一緩施壓,但其他打壓動作則沒有停息。在中美簽署協議前夕,美國貿易代表在華盛頓與歐盟、日本發表共同聲明,不點名地指摘中國,斥某些地區有扭曲市場和貿易的補貼現象,並譴責強迫技術轉移的做法,要求在世貿組織框架下,強化工業補貼領域的國際規則。聲明內容劍指中美第二階段談判的議題,歐日為美國造勢,並將中國擺上犯人欄。

科技領域續加壓 封殺華科企

此外,在中美貿易協議沒有觸及的科技戰領域,美國就不斷加力打壓中國。美國正加力施壓英國及德國,要求英德帶頭封殺華為5G產品,讓其他國家跟從;美國政府又以各種行政指令封殺中國高科技公司,包括內政部計劃停用1000架中國製造的無人機、去年底通過的《國防授權法案》禁止政府購買中國製造的火車、地鐵、巴士等公共交通設施;另正研究美國科技企業在海外的生產若出口到中國,由現時涉及20%美國技術降低為10%,就必須先得到美國政府同意,以打壓中國科研。

中美簽署首階段協議,中國仍要面對美國在經貿議題的不斷壓迫,另協議還為中國帶來另一煩惱,就是未來兩年如何為購買2,000億美國貨埋單。

按照中美貿易協議,中國在2017年進口美國貨品1,298億元、服務565億元,總計1,863億元的基礎上,在未來兩年額外進口2000億,當中包括777億元美國製成品、320億元的農產品、524億元能源產品以及379億元服務。外界不少聲音懷疑中國無法達標,本來中國去年進口總額20,768億,未來兩年每年增購1,000億美國貨,只要進口多5%就可,但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去年進口額減少了2.8%,中國要增購美國貨,就要拆東牆補西牆,減少購買其他國家產品,這個不單是經貿問題,還是外交難題。

中國增購美國貨 成外交難題

外界爭論最多的是農產品。中國在2017年購買了195億美國農產品,2018年暴跌至90億,未來兩年卻要急增至每年至少購買355億元(即195+160億),中國能否消化是疑問之一,另一疑問是減購誰的農產品。以一大豆為例,中國過去購買美國農產品總額,大豆佔半數以上,這兩年中國改向巴西及阿根廷採購,南美國家為此擴大了大豆生產,現在中國要大幅減買,南美國家農業堪憂,亦直接衝擊中國與南美國家關係。

在能源範疇,中國在2017年只購買了約80億元的美國能源,現在要暴增至每年約350億。中國原油進口約有3成來自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,中俄關係是中國抗衡美國的一個重要籌碼,沙特是中國在中東拓展關係、發展一帶一路的夥伴,中國減買他們的石油,會有何負面影響?

俄國、沙特還未表示憂慮,澳洲及加拿大就被分析師點名,將成大輸家。中國近年採購能源時,傾向潔淨能源天然氣而非原油,有澳洲分析師就指,澳洲是中國液化天然氣(LNG)最大供應國,中國近半LNG進口由澳洲提供,澳洲未來12個月在LNG、旅遊業以及教育業,將受到中美協議的衝擊。美國傳媒則指加拿大液化天然氣公司正大增建設,要搶亞洲市場,但中美協議下,中石化將向美國休斯敦Cheniere能源公司購買180億元LNG,勢重創加拿大液化天然氣市場。

京宜親疏有別 免得罪貿易夥伴

此外,中國未來兩年還要購買近800億元美國製成品,當中以飛機及汽車為最大宗,中國多買美國波音飛機,歐洲的空中巴士最受打擊;中國要多買美國汽車,同級的歐洲、日本車廠,就成犧牲品。

中美貿易協議令全球經貿版圖大洗牌,中國為了滿足美國,亦可能得罪大部分貿易夥伴,嚴重考驗中國的外交手腕。美國迫中國簽下大買2,000億美國貨的城下之盟,未知是否心中有數,預見中國可能因此得罪其他貿易夥伴。

中國都要克服這個外交困難。方法無非是親疏有別,對親近中國、疏遠美國的國家,盡量保持生意,並爭取他們的體諒,將不滿的矛頭指向美國;對親美的國家如五眼聯盟的加、澳、英、紐,又或在貿易問題上緊跟美國向中國施壓的歐盟、日本,就不妨將原向他們購貨的定單改買美國貨。讓這些美國盟友多承受苦果,才有可能迫使他們反對美國的經貿單邊主義。

中美經貿矛盾並未因中美簽署貿易協議而大為緩解,經貿戰場上的烽煙仍處處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