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繳學費、爸爸念大學!73歲機械教授顏鴻森:讀完中文系還要挑戰歷史系

成功大學機械工業學系名譽講座教授、大葉大學前校長,73歲的顏鴻森現職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的大三學生。為什麼退休教授跑去念大學?他又是如何規劃退休生活?


人力續航-退休規劃-退休生活-退休症候群-終身學習圖片來源:東海大學

「我門診很多病人有退休症候群,一種是很茫然不知道退休後要做什麼,所以一直做原本的工作做到身體壞掉,另一種是無所事事,結果功能愈來愈退化,」基隆長庚神經外科主任顏君霖觀察,「然後我再看我爸,退休前10幾年就開始規劃,我想說我以後也要像他一樣提早準備!」

顏君霖的爸爸做了什麼樣的退休生活規劃,讓40來歲的他有此體悟?

69歲通過指考,71歲重當大學新鮮人

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的課堂上,有一個既低調又高調的身影,總是靜靜地坐在教室最後一排角落,但一頭白髮在年輕學子中卻又顯得突出,常被誤以為是旁聽民眾。

他是顏君霖的爸爸,現年73歲的顏鴻森,也是東海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,因為跟同學的阿嬤同齡,師生都叫他「爺爺」。69歲通過指考,71歲成為大學新鮮人,還意外拿到了書卷獎。

除「爺爺大學生」之外,顏鴻森還有其他身分。他在70歲從成功大學機械工業學系退休,受聘為名譽講座教授,並到大葉大學擔任校長,卸任後正式踏入東海校園的退休生活,週一到四住校念書,週五回成大教書,在兩地之間切換著講台上與講台下的角色。

當教授當了40多年,為何會再當一次大學生?
 

提前規劃:找到自己的退休生活平台

「我不是為了圓夢才去考大學、重當大學生,我是要找到自己的退休生活平台,」即使現在幾乎每天沉浸在中國文學的古典情懷之中,顏鴻森依然保有理工男實事求是的思維,開宗明義即如此強調。

早在55歲事業繁忙之際,顏鴻森就已將「退休生活規劃」納入他的個人專案管理中。「退休後餘命可能有20、30年,問題是我這20、30年要怎麼過?」

他不僅將市面上講老後怎麼自我照顧的書都找來看,一碰到國內外退休學者也會請教對方,雖然很多學者以「看書」打發時間,但他認為那只能是其中一道菜,無法作為退休生活的主餐。

「退休後還是要有事做,讓生活模式慢慢轉型,不能突然一下子什麼事都不做、完全不動腦,」聽聞不少退休症候群例子的顏鴻森篤定地說。

他先用排除法決定自己不做什麼,不想當志工,不想天天打高爾夫球或到處玩,也不打算念碩博班做研究。經過一番長考,60歲定案以「重當大學生」作為退休生活平台,從大學部基礎科目慢慢學習,有固定的事做、又不會太鬆散。

銀髮族念大學,除了考試實力更要體力

顏鴻森原本打算70歲退休那年考指考、無縫接軌當大學生,但距離上一次聯考畢竟已經是51年前的事,所以他前一年先去試考,花5週熟讀考古題就上場,沒抱希望。「放榜那天我正在打高爾夫球,兒子打來說爸爸你考上大學了!」

現在負責幫爸爸繳學雜費的顏君霖表示,家人都很支持爸爸去念大學,他只擔心兩件事,一是當時東海大學規定大一新生一律住校,爸爸有辦法跟他們一起住嗎?
 

「我爸說他跟年輕人住沒問題,我說你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、晚上9點半睡覺,是其他小毛頭會有問題啊!」顏君霖說,幸好因學校擔心上下鋪危險,正好有空的研究生宿舍單人房,而解決了問題。

顏君霖擔心的第二件事是爸爸的體力。顏鴻森表示,這個年紀念大學要具備的確實是體力,不但記憶力變差、動作變遲鈍,期中考及期末考週常常還沒過一半,身上就貼滿痠痛貼布。

早上5點到7點是顏鴻森的黃金時段,他會用來從事最耗精力的寫作以及中文系必有的大量文本閱讀。已維持40、50年早睡早起習慣的他,嚴守「睡飽」這件事,才能專注於一天5、6小時的課。「教室裡就我一個白頭髮,打瞌睡很明顯,」顏鴻森打趣地說。

年紀大看似處處缺點,但對顏鴻森來說,正因為年紀大,人生歷練整整比年輕同學多了半世紀功力,寫作素材俯拾即是,不擔心沒東西可寫。

為什麼機械工程背景出身的顏鴻森,在第二次大學生活跨領域念了中文?若不是為了「寫作夢」,又是為了什麼?

原專業結合新領域,一直學習一直動腦

顏鴻森過去的學術研究是創造性機構設計,但他還有另一項冷門的興趣研究:失傳古機械復原研究,比如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「木牛流馬」、張儀發明的地震偵測儀器「地動儀」。問題是,他看著那些僅存的古籍,「每個字都懂,念起來都不懂,」經常得費盡心思查詢。

 

當顏鴻森決定「重當大學生」時,他心想,念中文系可以看懂古文研究古機械,剛好一魚二吃,「等大四修完訓詁學,我覺得我就會搞懂了,就有機會從古籍發掘更多跟機械發明有關的事件。」他平靜的口吻中透露些許興奮,並不忘強調是退休打發時間,沒有要發表研究論文。

「我一直學習就會一直產生問題,然後一直動腦!」正一步一腳印扎穩基本功的顏鴻森表示。就算年紀大,求知欲仍領著他不斷前行,感受自己的進步與收穫。

與同學互動原則:不妨礙年輕人養成教育

面對校園裡一個個青春面孔,顏鴻森仔細思考該如何互動,他歸納出的原則是「我的存在不要妨礙年輕同學的養成教育。」

上課時他總會坐在最後一排角落,不會像好學生那樣積極發問,有人在睡覺或玩手遊,他也不會雞婆勸阻,「讓他們當成我不存在,」至於分組報告,他會主動向同學說明「自己不參與討論是怕影響大家的思路,」討論後的分工他會照單全收。

然而,儘管顏鴻森找到退休平台,但他一直內疚於自己擠掉年輕人的名額。碩博班有另外針對社會人士招生,但大學部沒有,他建議主管機關未來能比照境外生特別增設員額,對於擔憂生源不足的學校,以及有意重返校園的銀髮族都會是雙贏。

「爸爸沒有衰退,就是他最大的改變。」

問顏君霖覺得爸爸重當大學生後有什麼改變,「沒有衰退,就是最大的改變,」顏君霖這麼說。每次回台南老家,他都會感慨爸爸雖然身體健康,年紀也大了,但這3年這種感覺卻淡了不少。

事實上,顏鴻森之所以早早規劃退休生活,表面看起來是個人生涯考量,背後最大的原因其實很單純。「我只是希望我的人生最後階段是安安靜靜過去,不要給孩子們負擔,」顏鴻森淡淡地說。

對於人生總是按部就班的他,預計明年從東海中文系畢業,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,應該還會再念歷史系,繼續在他的退休平台上當大學生。

「對未來的體認本來是一個大問號,現在問號愈來愈小了,」73歲的顏鴻森如此比喻目前狀態。像是撥開了重重迷霧,通往屬於他的桃花源。(責任編輯:林倖妃)